三管齊下 致公黨長沙市委扶貧不留“死角”_中國扶貧在一包養經驗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68cf00d40080.18522513.

長沙市政協致公黨界別“三個一”扶貧行動紀實

產業匱乏,經濟發包養網包養女人展缺少支撐;因貧輟學,貧困延續到下一代;精神貧瘠,缺乏改變困境的力量;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三大阻礙。致公黨長沙市委在精準扶貧過程中,積極響應長沙市政協“三個一”扶貧行動,精準施策、對癥下包養價格藥,在產業發展、教育助學、精神脫貧三方面下功夫,讓扶貧工作不留“死角”。

培育地方特色產業真正實現“造血”扶貧

“今年預計能摘300多萬斤包養網茶籽,產油量在20萬斤左右,按純茶籽油市場價60元/斤算,單茶油一項收入在1000萬以上。”瀏陽市佳源生態農林產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懷智跟記者算了筆賬。在瀏陽市淳口鎮佳源生態油茶豐包養條件產林種植基地,漫山遍野的油茶樹郁郁蔥蔥,長勢喜人,經過多年的培育,油茶豐產林正在逐漸發揮它包養網的經濟效益。

2008年,在長沙市政協常委、致公黨員黃光裕的建議和引薦下,宋懷智流轉了淳口鎮三個村的山地,采包養網取“基地+龍頭企業+農戶”的模式包養網種植油茶。致公黨長沙市委采用“管理包養甜心網咨詢支持+資源支持+技術支持”的服務模式,每年組織黨內外專家就基地的產品加工、品牌培育、市場開拓、產品營銷等包養情況開展現場咨詢服務并提供技術指導,以智力優勢助推當地特色產業發包養女人展。

黃光裕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林業專家,作為這個項目的發起人,他前期做了大量研究調查,發現瀏陽丘崗山地的紅壤土質不宜種植其他經濟作物,但卻適合油茶林的生長。“看到油茶林長勢這么好,我很高興,說明當時做這個項目是對的,使家鄉的荒山變成了油庫、變成了金山!”黃光裕欣喜地告訴記者。

油茶林基地的發展,最大受益還是當地老百姓,除了50年租期2000元/畝的租金外,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每年可以分得自己土地上油茶收益的四成。在油茶盛產采摘期基地每天需投入3000個勞動力,2008年至今累計社會用工逾10萬人次,累計發放勞務工資1000余萬元。“一百多塊錢一天的包養工資,去年我在油茶林基地務工的工資有兩萬多元。”當地村民朱敏將自己3畝荒山租了出去,同時又在基地做事,多渠道增收。

目前,佳源公司已開墾荒山5700畝種植油茶樹,輻射帶動周邊鄉包養條件鎮開發油茶林5萬畝。預計到2018年,油茶林進入盛產期后,平均畝產茶油50公斤,年產值可達5000萬元。有效帶動了整個區域脫貧,真正做到了“造血”扶貧。

“一家一”致公助學 杜絕貧困的延續

政府資助學費,愛心企業與學校達成協長期包養議委托培養,每年資包養網VIP助生活費,學成后直接到企業實習就業。這是致公黨聯合愛心企業為貧困學子量身定制的“助學脫貧”模式。

“針對一個貧困家庭的一個孩子,幫助他順利上大學、就業,進而幫助一個家庭脫包養網ppt貧。”致公黨長沙市委專職副主委梟燕介紹,致公助學班是響應省委統戰部“一家一”助學就業·同心溫暖工程的號召,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由致公黨員中的愛心企業家出資贊助貧困家庭的孩子上大學,畢業后引入到自己企業實習包養管道、就業的方法,解決貧困延包養續的問題。

致公黨員、湘貴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靜2015年,在長沙職業技術學院開辦了“致公·湘貴營銷班”,不僅每年資助45名貧困學生,還與致公黨長沙市委聯合成立了“致愛小組”,關注并幫助現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包養網推薦。“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關愛學子就是關注民族的未來。”王靜說,企業做到一定規模的時候,需要承擔很多的責任,開始是對員工的責任,后包養來是對股東包養價格的責任,最終是承擔對社會的責任。”

五年來,致公黨長沙市委在貧困地區大力開展“致公助學”項目,共投入資金數百萬元,開展助學活動百余次,使一萬多名學子受益。從2014年開始,先后籌措資金94萬元,開辦了“致公·瀏陽特校班”、“致公·湘貴特教班”、“致公·綠之韻班”等五個致公包養網班,幫助近200名貧困山區的孩子圓了大學夢。

包養網VIP

瞄準“精神脫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在湖南省李麗心靈教育中心·包養網致公黨“精神助學”基包養金額地,2015年“富心工程”活動的資料照片隨處可見,孩子們一個個臉上洋溢的燦爛笑容,讓人感受到發自內心的喜悅。

如果物質的匱乏是貧困的外在原因,精神空虛和貧瘠則是導致貧困的主觀根源。“我們理解的精準扶貧,它不包養甜心網單是物質上的脫貧,而是要徹底拔除這個貧的“根”,怎么拔除這個根,就是要從人的素質性脫包養網推薦貧入手。”致公黨員、0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李麗認為,素質性脫貧更多指的是人的精神層面,包括價值觀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培育一種心理脫貧的能力,讓更多人變得心靈富有。

在長期的扶貧過程中,致公黨長沙市委發現許多地方的貧困不僅僅是經濟條件落后,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必須把精神脫貧作為長期戰略,從精神層面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于是先后投入30萬元,在李麗心靈教育中心打造“精神助學”基地,針對貧困地區的孩子和家長深入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家庭情商輔導、心理知識普及”等服務活動。

“在精準扶心、精準扶志的公益事業過程中,我們覺得包養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錢給物只能解決一時之困,但是把心扶好了可以解一生之憂。”結合自己的教育實際,李麗老師深有感觸。

至今,李麗心靈教包養育中心·致公黨“精神助包養網站學”基地已培訓大學生志愿者400余人,接待個案面詢1400案次,開展勵志感恩和家庭教育講座140場,舉辦公益夏(冬)令營10場,各種公益項目直接包養感情使得7萬余名未成年受益。

TC: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