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界》封面
1931年3月,上海出生了一份面向全國青年讀者的綜合性刊物。雖曰“綜合性”,實在新文學占有相當的比例和凸起的地位,水準并不亞于那時那些新文學名刊。並且,該註銷版時光前后長達十一年之久,共出八十六期(其間因周全抗戰迸發而自願復刊八年又四個月),版式也從最後的32開橫排本改到16開豎排本再到停刊后的32開豎排本。這在1930至1940年月出書的刊物中是頗為少見的。這份刊物就是上海北舊書局的《青年界》月刊。
要會商《青年界》的汗青功勞,還得從出書《青年界》的北舊書局說起。李小峰掌管的北舊書局1924年5月開辦于北京①,以出書周氏兄弟、郁達夫、冰心等古代有名作家的作品而馳譽文壇。1926年6月,北舊書局在上海建立分局,同年8月《北新》周刊(后改為半月刊)在上海創刊,可視為北舊書局南下上海的先聲。北舊書局編纂部全部遷徙到滬,則在1927年9月之前②。1927年11月,原由北京北舊書局刊行的《語絲》周刊第155和156期改由上海北舊書局印行,自12月17日第4卷第1期起,《語絲》改由魯迅、柔石先后編纂。如許,就構成了上海北舊書局同時出書《語絲》和《北新》兩年夜新文學雜志的新局勢。這在1920年月末的新文學刊物出書中是很少見的,可見北舊書局那時的出書大志。
但是,到了1930年3月,已改由李小峰主編的《語絲》在出書了第5卷第52期后復刊;同年12月,《北新》出書了第4卷第23、24期合刊后復刊。同年7月才創刊的由趙景深主編、北新印行的《古代文學》月刊也在12月出書了第6期后復刊。《語絲》《北新》和《古代文學》先后復刊的詳細緣由,不在本文會商的范圍之內,但北舊書局試圖從頭整合刊物出書的良苦專心是不言而喻的。三個月后,跟著《青年界》的問世,北新出書新文學刊物的“空窗期”停止了。
那時,上海灘上除了開通書店已在出書夏丏尊、葉圣陶等先后主編的《中先生》,還沒有一種面向更寬大的青年讀者的綜合性刊物,而《青年界》的呈現,正好彌補了這個空缺。《青年界》創刊號的《編纂者言》中就如許開門見山:
此本刊第一期也。編完了之后,想一想,感到還不錯。門面話——“扉語”?——是沒有的。簡略地說一句:只是想給普通青年供應一些精力的食料罷了。但是這句吠形吠聲的話也就夠幻想了。正如人們所需求的物資的食料普通,精力的食料也就有多少種。而“雜”,本是雜志的特征。青年們所需求的食料固不限于一種也。
由此可見,《青年界》出書主旨是為那時“普通青年”供給“精力的食料”。當然,在多種多樣的“精力食料”中,文學歷來占有相當的比重,所以《青年界》著重新文學創作和評論,以及本國文學譯介,也就瓜熟蒂落。正如《編纂者言》中“詳細地說一說”的幾條里,第一條就是“為促進讀者對于國外作家之熟悉起見,特設‘作家先容’一欄,每期先容一人”;而第五條又誇大“久已市場行銷而終未與讀者相見的長篇小說《蜃樓》,從本期起,定期頒發。堪慰郁(達夫)師長教師的愛讀者之盼望。”
對于綜合性的《青年界》的創刊,編者之一的趙景深在1946年1月《青年界》新1卷第1號的《停刊詞》里又是如許回想的:
由於《青年界》是以年夜中先生為對象的,所以,讀者時常調換,諸位也許不了解這個刊物是汗青長久的。平易近國二十年三月旬日,是《青年界》創刊的日子。創刊號很厚,有四百二十四面,也是此刻如許的二十五開本,編者是石平易近、袁嘉華、李小峰和我本身。現實上負編纂義務的頭幾期是石平易近,以后一向都由我編纂。從第五卷起,改出年夜本十六開,一向出到十二卷一號,那時是廿六年六月,編纂仍署四小我的名,不外把袁嘉華改成了姜亮夫,記適當時有一個“日誌特輯”,撰稿者有一百二十余人,可謂極一時之盛。……
今后的《青年界》當還是綜合的,對于國際題目、社會迷信、天然迷信以及文學各方面的常識,盡量灌注貫注,并且盡量選用新穎活躍的資料。
從中可知,《青年界》最後的編纂是石平易近,創刊號的《編纂者言》很能夠出自石平易近手筆。由于出書時光很長,《青年界》可以分為前后期,1931—1937年為後期,1946—1949年為后期。是以,《青年界》編纂部職員也屢次調劑。此中與力最年夜者,莫過于李小峰、石平易近和趙景深,先后介入其事的還有袁嘉華、姜亮夫、楊晉豪、厲廠樵等③,他們中年夜都是在古代文學史上留名的作家或學者。我們明天回想《青年界》的過程時,不該遺忘他們的名字和他們昔時為辦妥《青年界》所做出的盡力。
《青年界》既然定位于“不限于一種”精力食料的“雜”之又雜的綜合性雜志,當然在內在的事務上也有響應的特別design。從創刊號開端,《青年界》就設置了很多按期或不按期或不竭有所更替的專欄,此中有“社談”“給青年”“普通講話”“時勢講話”“國際題目講話”“社會迷信講話”“消息講話”“天然迷信講話”“迷信新談”“知識講話”“醫學講話”“新術語說明”,以及“論文”“學術講話”“國文講話”“藝術講話”“片子欄”“英文講話”等等,簡直涵蓋了人文社會迷信和天然迷信的方方面面,延請學有特長的專家學者為之撰稿。當然,《青年界》既以新文學為主要指回,關于新文學方面的專欄設置異樣特別設定,包含了“創作小說”“小品”“漫筆”“詩選”“書評”“作家先容”“文壇新聞”“海內通訊”“青年文藝”,以及古典文學方面的“雜纂”和綜合的“青年論壇”等等,包羅萬象。
無妨以1931年3月出書的《青年界》創刊號為例略做考核。創刊號頒發了豈明(周作人)的小品《草木蟲魚》、鄭振鐸的《羅貫中》、郁達夫的連載小說《蜃樓》(一至六) 和書評《讀劉年夜杰著的〈昨日之花〉》、郢生(葉圣陶)的童話《盡了種的人》、許欽文的短篇《新同窗》、白薇的短篇《一個臺灣男子的說話》、徐霞村的古詩《給——》、楊騷的古詩《臨終》,劉年夜杰的《劉易士小論》和錢歌川翻譯的劉易士短篇《馬車夫》等,還有梁遇春、謝六逸、石平易近的翻譯作品。除了新文學創作、評論和翻譯,創刊號還註銷了倪貽德的《近代繪畫代表作》、楊東莼的《一九三〇年國際形式概略》、漆琪生的《世界列強市場爭取戰之現狀及與我國之關系》等。天然也有直接面向青年讀者的楊人楩的《此刻青年的苦悶》、衣萍的《青年應當讀什么書》等。創刊號內在的事務之豐盛多彩,就是將在九十多年后的明天來看,也是值得稱道的。
由此可見,《青年界》作者聲勢非常強盛,至多重新文學這個方面來說是這般的。五四以降的新文學名家,從周氏兄弟和胡適開端,瑜伽場地相當部門是後期《青年界》的作者,人數之多出乎我們的想象。試看如下這個驕人的作者名單:郁達夫、葉圣陶、鄭振鐸、冰心、王統照、魯彥、田漢、洪深、胡山源、汪靜之、朱湘、許欽文、許杰、凌叔華、蘇雪林、廢名、于賡虞、羅念生、錢歌川、阿英、老舍、沈從文、黎錦明、白薇④、謝冰瑩、葉靈鳳、葉鼎洛、梁遇春、張天翼、穆時英、戴看舒、施蟄存、李健吾、曹聚仁、臧克家、艾蕪、李長之……這個名單還可開列很長很長。這些作者頒發在《青年界》上的作品,很多都是不為人知的集外文。在後期《青年界》上,周作人頒發的作品有《金枝上的葉子》《塞耳彭天然史》《本身的文章》等24篇之多,郁達夫則有《先生活動在中國》《批駁的立場》《文藝與品德》等12篇,就影響力而言,他們兩位可視為後期《青年界》的臺柱。而即使只頒發過一篇作品的,也有不克不及不提和值得留意的,如胡風在1936年1月第9卷第1號頒發的《教支那話的支那人》和巴金在1937年1月第11卷第1號頒發的《關于〈春〉》。到了《青年界》后期,除了後期作者中不少位持續為之撰稿,又新增了豐子愷、陳翔鶴、朱維基、于伶、陳靈犀、呂白華、趙清閣、羅玉君、田禽、劉北汜、歐陽翠等新老名家。當然,這個名單仍不勝枚舉。
在《青年界》作者群中,魯迅是值得特殊說一說的。《青年界》創刊以后,三年多的時光里,魯迅不曾為之寫過一篇稿。眾所周知,自小說集《呼籲》《徘徊》起,魯迅的年夜部門作品集都在北舊書局出書,魯迅也常常為《語絲》《北新》 撰稿,以魯迅與北舊書局這么親密的關系,這是出人意表的,卻并非無跡可尋。1929年8月,由於北新屢次拖欠魯迅版稅,魯迅欲訴之法令,幸而有郁達夫等從中調停,此事才得以妥當處理。但兩邊的芥蒂并未完整打消。此后《青年界》出刊,魯迅未為之撰文,也就在道理之中了,盡管魯迅與《青年界》首任編纂石平易近私情并不錯。同時,也不消除另一層寄義,那時官方的文網已越來越嚴格,魯迅不為《青年界》撰文,或也無為北新著想的意圖在。
機遇終于來了,固然是由劉半農的英年早逝惹起。1934年7月14日,魯迅《新青年》時代的“老伴侶”劉半農因在綏遠一帶考核方言時染病,去世于北平。凶訊傳出,全國文明界哀悼。《青年界》即著手組織留念專輯,李小峰天經地義地想到了魯迅。同年7月31日魯迅日誌云:“午后得李小峰信并版稅泉二百。”⑤應是李小峰向魯迅邀稿,魯迅當天就作復:“關于半農,我可以寫幾句,不外不見得是壞話,但也未必是好話。”⑥這就是魯迅名文《憶劉半農君》的由來。此文題名“八月一日”,可知魯迅真的是有話要說,一天就趁熱打鐵。魯迅在文中密意回想了與劉半農來往的始末,有贊揚有批駁,特殊誇大:“不錯,半農確是淺。但他的淺,卻如一道清溪,澄澈見底,縱有幾多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年夜體的清。”⑦8月12日,魯迅把此文寄給李小峰時又說:“關于半農的文章,寫了這一點,今呈上。作者的簽名,此刻很有些人請求我用舊筆名,或許是沒有什么年夜關系了。但我不清楚內情,請兄裁奪。改用唐俟亦可。”⑧魯迅的斟酌是很周密的。《憶劉半農君》在1934年10月《青年界》第6卷第3號註銷時,簽名是“魯迅”,這也是魯迅的名字初次呈現在《青年界》。
到了1936年2月,魯迅的名字再次呈現于《青年界》,而此次又是北舊書局自動約稿。1935年12月21日魯迅日誌云:“得趙景堅信。得小峰信……”⑨那時趙景深恰是《青年界》的編纂。顯然,《青年界》為1936年新年號,致信魯迅請其撰稿。魯迅12月23日日誌云:“復小峰信,附與趙景深箋,并稿一。”⑩恰是寄給《青年界》新稿《陀思妥夫斯基的事》,系魯迅為japan(日本)三笠書房《陀思妥夫斯基選集》普及本而作,原文日文,魯迅親身譯為中文。但魯迅在致趙景堅信中明白提出“畏與全國文壇聞人,一同在第一期上張牙舞爪也”⑪,故此文刊于是年2月《青年界》第9卷第2號,可見魯迅對《青年界》一方面賜與支撐,另一方面仍不無保存。這是魯迅生前與《青年界》的兩次勝利的一起配合,是必需提到的。
魯迅去世后,魯迅的作品又先后兩次呈現在《青年界》上。第一次是《青年界》1937年6月第12卷第1號發布的“日誌特輯”,許廣平供給了魯迅1936年10月10日和11日兩天日誌。這是魯迅去世前不久的日誌,也是魯迅日誌在他去世之后初次公布于世,11日的日誌明白地記錄“同廣平攜海嬰往法租界看屋”,足以證實魯迅去世前已在斟酌遷居這件年夜事。第二次是1948年12月和1949年1月新6卷第4號和第5號,也即《青年界》的最后兩期,又連載了《魯迅書簡補遺——給李小峰的三十六封信》。這篇長文又一次供給了研討魯迅、研討魯迅與北舊書局關系的第一手史料,這也是不成不留意到的。
由此,又應當提到《青年界》另一個明顯且行之有效的特點,那就是不竭地發布特輯。特輯又年夜致分為兩年夜類,第一類是留念已逝作家的特輯,第二類是某個專題的特輯。先說第一類。《青年界》1934年2月第5卷第2號是“朱湘留念專號”,用接近整期的篇幅沉痛悼念英年早逝的詩人朱湘。“專號”分會議室出租“朱湘留念”和“朱湘遺著”兩年夜部門。留念部門註銷了蘇雪林的《論朱湘的詩》、柳無忌的《我所熟悉的子源》、顧鳳城的《憶朱湘》和何德明、呂紹光的同題詩《悼朱湘》等,以及鄭振鐸、聞一多、饒孟侃、柳無忌、黃翼、蘇雪林等“悼念朱湘的信”,還有趙景深的《朱湘著譯編目》。而遺著部門,也註銷了朱湘的回想錄《我的新文先生活》、評論《詩的用字》、散文《江行的晨暮》《投考》《說滑稽》等,譯文《索赫拉與魯斯通》(英國安諾德作),以及“遺書摘選”等。朱湘1933年12月5日投長江自殺,兩個月后,《青年界》的這個留念專號就面世了,不只是那時文學雜志中弔唁朱湘內在的事務最為周全豐贍的一個留念專號,至今仍不掉為研討朱湘的一個主要的參考材料,非常可貴。
上述魯迅的《憶劉半農君》實在也是為1934年7月《青年界》第6卷第3號的“劉復師長教師留念”特輯而作的。這個特輯還支出了蔡元培的《劉半農師長教師不逝世》、全增嘏的《劉復博士》、徐霞村的《半農師長教師和我》、姜亮夫的《先容〈四聲試驗錄〉》和趙景深的《劉復的〈中國文法講話〉》,異樣留念性和學術性兼具,頗為人奪目。到了1936年10月19日,魯迅忽然長眠。《青年界》同人震動之余,天經地義地在同年11月第10卷第4號以頭條的地位註銷“魯迅師長教師去世留念”特輯,註銷了蔡元培的《魯迅師長教師軼事》、許欽文的《魯迅師長教師與舊書業》和楊晉豪的《魯迅師長教師》三篇留念文。到了下一期即12月第10卷第5號再次註銷“魯迅師長教師留念”特輯,註銷黎錦明的《兩次訪鐘樓記》、金性堯的《魯迅師長教師的舊詩》和朱雯的《悼魯迅師長教師》,並且,該期“社談”欄中又頒發了楊晉豪的《追想送魯迅師長教師的葬禮》,“青年文藝”欄中也頒發了朱亞南的《悼魯迅師長教師》、高華甫的《悼文壇巨星魯迅》、鄧丁的《廣州魯迅師長教師悲悼會》、康國棟的《憶魯迅》等文。《青年界》對魯迅的弔唁可說是盛大和連續的,在那時上海甚至全國的各類刊物中并不減色。此外,《青年界》還登載過“蕭伯納來華留念”“屠格涅甫五十年逝世忌留念”等特輯,均各具特點。
再說第二類。《青年界》的第二類特輯內在的事務豐盛多彩,不少是專門針對青年讀者的。如1933年11月第4卷第4號的“中國文學特輯”、1934年1月第5卷第1號的“創作特輯”、1935年1月第7卷第1號的“黌舍生涯之一葉特輯”、1935年6月第8卷第1號的“我在青年時期愛讀的書特輯”、1936年1月第9卷第1號的“青年個人工作題目特輯”(含“我的個人工作生涯特輯”和“中先生結業后就職實況特輯”兩個部門)、1936年6月第10卷第1號的“暑期生涯特輯”、1937年1月第11卷第1號的“青年作文領導特輯”等。作者中有很多作家和學者,所撰之文都有必定的參考價值或吸引力。後期《青年界》最后一期即 1937年6月第12卷第1號的“日誌特輯”非分特別出色,趙景深在后期《青年界》第1期即新1卷新1號的《停刊詞》中特殊提到這個“日誌特輯”不是沒有事理的。發布“日誌特輯”確切是一個極好的創意。不只周氏兄弟和胡適一同在這一特輯中呈現,總共一百廿一位日誌作者中,既有我們明天曾經耳熟能詳的文壇名家、學界俊彥,也有不少那時剛嶄露頭角的新秀,如東平、封禾子(鳳子)、路易士、何德明、呂紹光、陳適等,后面三位可以說恰是《青年界》培育出來的。⑫這期“日誌特輯”琳瑯滿目,成了《青年界》第二類特輯中最具深遠影響的一種,若要研討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日誌文學,也是盡不克不及錯過的。
后期《青年界》的特輯雖已不如後期那么周全,但仍有不少是專為青年讀者而設的。1946年1月新第1卷第1號的“給青年特輯”、1947年3月、4月新第3卷第1號、第2號上的“推舉青年可讀的書特輯”,都值得一提。特殊是1948年9月、10月、11月新6卷第1號、第2號和第3號接連三期發布的“人物素描特輯”,除了追想李叔同、魯迅、徐悲鴻如許的巨匠,也寫了通俗人。這般集中地供給古代文學和文明史上頗有價值的回想文字,真是可圈可點。那時人已在臺灣的臺靜農的《許壽裳師長教師》一文,我就是在“人物素描特輯”(二)中發明的。
《青年界》還有一個惹人注視的特點,那就是以領導更多的青年讀者愛好文學為己任,鼎力扶掖文學和學術新人。自1934年6月第6卷第1期特年夜號起,《青年界》新開設不按期的“青年論壇”和“青年文藝”兩個專欄。“青年論壇”時斷時續,固然作者名字明天年夜都已感生疏,但寫《宋詩與唐詩》的孫看、寫《略說我學日文的顛末》的雷石榆,都在古代文學史上留下了年夜名,瑜伽教室古代有名詩人、翻譯家吳興華的童貞作 《從植物的保存說起》頒發于1936年2月第9卷第2號“青年論壇”,更是令人驚喜。至于“青年文藝”專欄,顯示出周期短也更為活潑的特色,更多的“青年文藝”作者經由過程《青年界》走上文學之路,在中國現今世文學史上留下了印記,今朝我能確認的就有荻帆(鄒荻帆)、邵冠祥、侯唯動、馮振乾、黃賢俊、尹雪曼等⑬,《青年界》培育新文學詩人和作家之功不成沒。
1930至1940年月在上海出書的主打新文學的綜合性刊物中,《青年界》不只不是無關緊要的,並且是頗為顯眼,廣受贊譽的。那時就有讀者如許評價《青年界》:“訂價既廉, 內在的事務又好,可以說是我們青年真正的最好讀物。反過去說:也就是青年精力奮斗的場合。既能從內裡獲得別人的杰作,又可以在上邊頒發本身的思惟,應用腦筋,操練文章,于學問的裨益,誠非淺鮮!”⑭周全抗戰迸發前,《青年界》刊行全國,銷量由“三千份逐步發財到一萬二千份”⑮,這可是一個相當可不雅的數字。抗克服利停刊后,刊行量固然降至“兩千份”,仍可保持,但出至1949年1月第6卷第5號,因“郵路欠亨,刊行艱苦”⑯而自願復刊。1949年6月,因上海曾經束縛,《青年界》提交“上海市報紙雜志通信社請求掛號書”準備停刊,因與其他各類刊物一路均未獲批準而終于完成了它的汗青任務。
時間曾經流逝了七十多年,昔時深深吸引了浩繁青年讀者的《青年界》,固然曾經開端進進中國古代文學史研討者的視野。若有論者以為《青年界》對“五四發蒙的傳承與轉換”做出了進獻⑰,但與昔時在上海出書的其他頗具影響的年夜型新文學刊物,如《小說月報》《新月》《古代》《文學》《論語》等比擬,《青年界》的追蹤關心者和研討者究竟未幾。上海書店出書社此次影印全套《青年界》,以推進對《青年界》、對《青年界》與五四新文明傳統、對《青年界》與整部中國古代文學史關系的研討,正當時也。
我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史研討任務后,曾有幸與《青年界》的兩位編者,即趙景深師長教師和楊晉豪師長教師來往,獲得過他們的指教,也曾聽他們談起過《青年界》。由于有這點人緣,在《青年界》影印本行將出書之際,不揣唐突,年夜致梳理《青年界》的前因後果如上,供對《青年界》感愛好的讀者參考。
2023年9月10日于上海梅川書舍
注釋:
①關于北舊書局成立時光,有論者據疑為李小峰1947年7月填寫的《中中交農四行結合處事總處工礦工作查詢拜訪表》、李小峰夫人蔡漱六暮年的《北舊書局簡史》等,認定是1925年。但魯迅的《呼籲》第三版是1924年5月由北京北舊書局出書的,有第三版版權頁為準。在當事人多年后的回想與那時的什物發生牴觸時,天然應以什物為證。故筆者此文采用北舊書局1924年5月(或更早些)成立于北京說。
②1927年9月,上海北舊書局出書了鐘敬文的散文集《荔枝小品》;又據1927年10月3日魯迅日誌,李小峰當天招待剛到上海的魯迅。據此判定,北舊書局總部遷徙到滬應在瑜伽場地1927年9月之前。
③《青年界》1931年3月第1卷第1號至1932年12月第2卷第5號,版權頁署編纂人“石平易近 趙景深 袁嘉華 李小峰”;1933年3月第3卷第1號起,版權頁未署編纂人,但編纂人應為趙景深、石平易近、李小峰、姜亮夫;1933年8月第4卷第1號至1935年2月第7卷第2號,版權頁署編纂人“李小峰 趙景深 姜亮夫”;1935年3月第7卷第3號至同年10月第8卷第3號,版權頁署編纂人“李小峰 姜亮夫 楊晉豪 趙景深”;1935年11月第8卷第4號至1936年1月第9卷第1號版權頁署編纂人“李小峰 厲廠樵 楊晉豪 趙景深”;1936年2月第9卷第2號至1937年6月第12卷第1號版權頁署編纂人“李小峰 姜亮夫 石平易近 趙景深”;1946年1月新1卷第1號至1949年1月新6卷第5號版權頁署“主編趙景深”。
④女作家白薇在《青年界》上頒發了不少作品。特殊是《青年界》1933年3月第3卷第1期至同年7月第3卷第5期連載了簽名zero的中篇小說《重逢》,zero恰是白薇的一個不為人知的筆名。《中國古代文學作者筆名年夜辭典》(欽鴻等編,2022年9月南開年夜學出書社第一版)雖已列出zero是白薇的筆名,但注明“署用情形未詳”。《青年界》上登載的這篇《重逢》供給了白薇應用zero筆名的實證。
⑤⑨⑩《魯迅選集》第16卷,國民文學出書社,2005年,第464、167、567頁。
⑥⑧⑪《魯迅選集》第13卷,國民文學出書社,2005年,第191、196、611頁。
⑦魯迅:《憶劉半農君》,《魯迅選集》第6卷,國民文學出書社,2005年,第74頁。
⑫何德明、呂紹光和陳恰當時都是上海青年作者,在《青年界》上頒發詩文多篇。陳適1936年9月在商務印書館出書散文集《人世雜記》、何德明1936年10月在北舊書局出書《德明詩集》、呂紹光1938年8月在上海年夜時期出書社出書古詩集《故園》,都是《青年界》編者趙景深寫的序。
⑬湖北詩人鄒荻帆在《青年界》“詩選”和“青年文藝”欄頒發了《四月的郊野》《七夕》等多首詩,英年早逝的天津詩人邵冠祥在“青年文藝”上頒發了《船埠》,來自陜西的“七月派”作家侯唯動在“青年文藝”上頒發了童貞作《題木蘭參軍圖》,1940年月引領東南古代詩歌的馮振乾在“青年文藝”上頒發了《擔水夫》《流亡者的暮春》等作品,后來成為翻譯家的黃賢俊在“青年文藝”上頒發了《傍晚》,后來成為臺灣有名作家的尹雪曼也在“青年文藝”上頒發了《夜會》,等等。這充足闡明《青年界》“青年文藝”欄的作者來自全國各地,“青年文藝”是培育作家的搖籃。
⑭聶鴻章:《我訂閱〈青年界〉的念頭》,《青年界》1935年11月第8卷第3號。
⑮引自“北舊書局總司理”李小峰1949年6月17日填寫的送呈上海市軍事管束委員會的“上海市報紙雜志通信社請求掛號書”。但也還有一說,《青年界》全盛時代,“銷量漲至二萬八千份”,拜見《青年界優待定閱者衝破五萬戶年夜活動》,《青年界》1935年12月第8卷第5號。
⑯以上引自李小峰1949年6月17日填寫的“上海市報紙雜志通信社請求掛號書”。
⑰拜見田建平易近、趙蕾:《論〈青年界〉對五四發蒙的傳承與轉換》,《長江學術》2022年第4期。